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一分快3人工免费计划 > 新闻动态 > 台岛做出评估,解放军对台首波登陆兵力或达五万?需防焦土战略
台岛做出评估,解放军对台首波登陆兵力或达五万?需防焦土战略
发布日期:2025-06-24 11:54    点击次数:109

台海这湾水,沸腾不是一天两天了。军机绕岛成了空中的日常,军舰对峙在海上时不时划出紧张的弧线,两边的口水仗更是从没消停。

就在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的时候,岛内一份智库报告又往火上浇了油,里面提出的两个点——如果解放军动手,“首波登陆部队可能达到五万人”。

以及台湾可能使出“焦土战略”来应对——瞬间点燃了全球军事观察家和媒体的神经,各种分析猜测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说实话,台海这事儿的复杂性,远超军事推演本身。它是一层层历史、政治、经济,甚至还有大国间的暗流涌动叠在一起的结。

但既然报告里给出了具体数字和极端设想,我们不妨就着这两个点,一层一层剥开聊聊,这“五万人首波”有多大现实可能?“焦土战略”又会带来什么?

先掰扯掰扯这个“五万人首波登陆”。这个数字听着挺吓人,但得看怎么定义“首波”。一场现代跨海登陆战,是军事行动里风险最高、最复杂的“高难度动作”。

它绝不是简单地把人运过海,而是需要海、空、陆、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咬合,哪一个环节出了茬子,都可能满盘皆输。

这些年,我们解放军的两栖作战能力进步是看得见的。071船坞登陆舰、特别是能带直升机和气垫船的075两栖攻击舰,这些大家伙的入列,确实让登陆模式变得更多样、更立体。

加上大量的滚装船、甚至潜力巨大的民用船只征用能力,理论上的运输容量比过去强了一大截。

但问题在于,“五万人”是不是意味着在开战的极短时间内,就能像下饺子一样把这五万全副武装、带着弹药、装备、甚至车辆和野战工事材料的突击部队,一次性送上滩头并站稳脚跟?如果定义是这样,那挑战可以说是巨大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是“船够不够”的问题。五万人,这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打仗。每个人身后的补给、装备重量是惊人的。要一次性运载五万能立刻投入战斗的突击力量,需要的船只数量是个天文数字,远不是靠几艘先进的075就能解决的。

其次,也是更要命的,是中间那道天堑——台湾海峡。最窄处也有一百多公里。

这片海域,台湾方面经营了几十年,海岸线上密布着反舰导弹、岸防火力,水下还有潜艇的威胁。我们的登陆船队要想开过去,首先得把这些“拦路虎”给我干掉。

这需要先期强大得多的火力准备和制空制海权——空军、火箭军得把台湾的机场、港口、雷达站、导弹阵地等等先“洗”一遍。这本身就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较量,台湾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就算船队冒着炮火冲到了岸边,成功把人放了下去,更大的噩梦是后续的补给线。五万人在滩头,就是五万张要吃饭喝水、要弹药补给、要医疗救援的嘴。

弹药消耗速度在登陆战中是天文数字,伤员得运下来,损坏的装备得维修或替换,所有这一切都得源源不断地从海上送过来。

这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暴露在台湾可能残存的海空力量、岸舰导弹甚至游击队的火力威胁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切断。加上台海地区天气复杂多变,夏天有台风,冬天有季风,恶劣海况分分钟能让登陆和补给计划泡汤。

看看历史上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盟军集结了数千艘舰船,准备了足足几个月,而且是在完全掌握制空制海权的情况下,即便如此,第一天的伤亡依然惨重。

我军虽然发展迅速,但两栖作战的实战经验,特别是这种超大规模、复杂环境下的立体登陆,跟当时的盟军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上一次大规模实战还是上世纪,跟现代战争模式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如果把“首波五万人”理解成“开战头一两天就要硬塞上岸的突击力量”,那听起来确实非常悬,难度系数是地狱级的。更符合逻辑的推测是,这五万人可能指的是整个登陆行动的初期阶段(比如头一周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累计投入的全部兵力。

包括最开始小股精锐的蛙跳突击队、空降兵,然后是后续梯队送上岸的步兵、炮兵、装甲部队、支援保障力量等等。

登陆战不是一次性把人倒下去,而是在夺取关键滩头或港口后,迅速巩固、扩大战果,建立稳固的登陆场,后续大部队才能源源不断地增援。将五万人作为初期阶段的总投入兵力,听起来才更贴近实际情况和操作可能。

当然,具体的作战方案、兵力投入,最终还是取决于战略目标:是只夺取几个关键城市,还是全面控制岛屿?目标不同,所需的兵力和打法天差地别。

但无论如何,登陆的最初几天,一定是刀尖上跳舞,要在台湾复杂的海岸地形和可能的强硬抵抗下站稳脚跟,每一步都不能错。

再来聊聊这第二个狠招——“焦土战略”。这词儿自带一股绝望的血腥味。历史上的“焦土战略”,是弱势一方在即将失守某个区域时,把一切有军事或经济价值的东西彻底摧毁,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可利用的资源,以此增加敌人的占领和前进难度,用彻底的破坏来争取时间或增加敌人占领的成本。

当年俄国对抗拿破仑、苏联对抗希特勒都曾用过这招。

如果这招用在台湾岛上,可能意味着在解放军登陆前夕或登陆伊始,台湾方面自己动手,将岛上的关键基础设施彻底破坏,重要的港口、机场,电力设施、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甚至是一些高价值的工厂。

这招从军事上看,确实有其逻辑。重要港口机场被毁,解放军登陆后就难以快速卸载重型装备和大量物资,必须花时间抢修或寻找替代方案,进攻速度势必受影响,后勤补给线也会更加困难。

台湾岛内多山,地形复杂,交通线本来就脆弱,如果再被蓄意破坏,解放军的岛内机动和穿插推进会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这招虽然听着狠,代价也太惊人了,简直就是一招“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万。台湾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经济外向型的海岛,其经济命脉几乎完全依赖于运转顺畅的港口、机场和遍布全岛的基础设施。

自己亲手把这些东西毁了,无异于自断手脚。别说打仗期间岛内如何运转,就算战争结束,这个家园怎么重建?需要多少年?几代人的心血可能就此化为乌有。

岛上的老百姓怎么活?水电煤气、交通、通信全部中断,那不是一夜之间回到石器时代?

所以,“焦土战略”这事儿,在台湾内部实施起来,首先得问有没有政治上的决心和高度统一的意志。台湾内部本来就蓝绿分歧严重,社会思潮多元。

真到了要亲手毁掉自己家园的关键时刻,这种决策恐怕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内部撕裂,甚至可能在军事分出胜负前,台湾岛内就先因为是否执行这种策略而陷入全面混乱和冲突。普通民众愿不愿意为了一个未知的结局,接受自己的家园被彻底毁灭的命运,更是个巨大的问号。

这种决策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玉石俱焚的疯狂,在台湾目前的政治生态下,感觉这种决心很难真正凝聚并付诸实施。

解放军并非坐等挨炸,肯定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其中之一是通过精确的、先发制人的打击,在开战的最初瞬间就瘫痪台湾的指挥控制系统,使其没有机会或能力去组织执行这种大规模的破坏计划。

另一种应对方式是通过快速的立体突击,包括空降、机降和小股精锐的登陆部队,在台湾还没来得及动手之前,迅速夺占并控制住最关键的基础设施,比如主要港口和大型机场。即使部分设施遭到破坏,解放军也有强大的工程兵和抢修能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其基本功能。

因此,“焦土战略”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带有威胁和悲情色彩的表态。理论上存在,但实际操作起来的门槛和代价高到吓人,而且效果也未必能像想象中那样完全阻滞对手。

它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道主义后果,可能比单纯的军事失败更加惨烈,甚至可能在军事分出胜负之前,台湾社会就已经因为这种策略的酝酿或部分执行而先崩溃了。

谈台海局势,永远绕不开那个最大的外部变量——美国。美国与台湾当局关系特殊,不仅是主要的武器提供者,也在军事训练和情报交流上有深度合作,时不时还会派军舰穿越海峡“刷存在感”,摆出一副姿态。

但美国在是否会在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时直接出兵协防上,一直玩的是“战略模糊”:既不明确说会,也不明确说不会。

最近几年,美国官员的嘴上调门确实硬了不少,说会“协防”,但这“协防”的具体程度是什么?是只提供武器情报、搞搞制裁,还是像二战那样真刀真枪派兵参战?至今没有明确的承诺,也不可能有。

真要走到中美两国在台海直接军事对抗的地步,那风险就不是一般的棋局了,那可能意味着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全面冲突,这是谁也输不起、谁也不敢轻易迈出的一步。

美国国内对此也有清醒的声音,不少人认为为了台湾这个“远方的朋友”去冒与中国全面战争的风险,代价实在太大,不值得。

所以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基本策略是:口头上支持、行动上谨慎,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态,是维持一个“不统、不独、不战”的微妙平衡。

周边国家比如日本,离台湾太近了,而且美国在日本有大量军事基地,台海真打起来,日本肯定会受到波及。日本可能会在后勤、情报、甚至一些有限的军事支援(比如扫雷)上配合美国,但要说日本自卫队直接派兵参战,可能性非常低,国内阻力和政治风险都太大。

澳大利亚等其他美国的盟友,更多的也就是道义上的支持、口头谴责或者提供一些非战斗性的援助,让他们冒着风险直接卷入高烈度的军事冲突,恐怕也不现实。

还有一个让全世界都对台海局势绷紧神经的关键点: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特别是那个“护岛神山”——半导体产业。台湾掌握着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制造技术,是全球电子产业链的核心枢纽。

台海一旦开战,战火如果烧到那些精密昂贵的晶圆厂,或者导致生产制造中断,全球的手机、电脑、汽车、人工智能等等,所有依赖芯片的产业都将遭遇灭顶之灾,世界经济可能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台海冲突的举动,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和平。